WFU

2017年3月14日 星期二

專訪帶狀皰疹:我不做大哥好多年!




上一期為大家介紹了唇皰疹,今天很榮幸邀請到皰疹界的天王:帶狀皰疹,來到現場接受訪問。訪談當天,帶狀皰疹跟大家分享了他之所以成為天王的原因,同時,也跟大家第一次吐露了心聲,說明為什麼,近幾年他已經不當大哥了!

第一手的訪談資訊,分享給您,以下是訪談實錄。



皮蛇本尊,人如其名



問:請問帶狀皰疹,江湖上,您似乎有另一個名號,更如雷貫耳,請問您知道別人都怎麼稱呼您的嗎?那您喜歡這個稱呼嗎?

答:呵呵呵!如雷貫耳!(笑得很開心)

我知道民眾都喜歡叫我"皮蛇",意思就是皮膚上長了一條蛇;有些患者,甚至會指著皮膚上兩個鄰近的水泡,說這就是皮蛇的眼睛,眼睛總是雙雙對對的出現。

我想會有這個名號的出現,跟我的臨床表現很有關係。帶狀皰疹常常發作在軀幹部位,病灶呈現帶狀的分布,一整條發紅的皮膚,加上一群一群的水泡,遠遠看起來,真的很像一條蛇,纏繞在身上,所以叫"皮蛇",其實形容得很貼切。




可怕的地方不在皮膚,是在神經



問:一講到皮蛇,大部份的人都會不由自主地害怕,所以說您是皰疹界的天王,其實不是空穴來風,能不能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您的豐功偉業呢?

答:嗯!~(沉默了數秒,眼神帶有殺氣)皮蛇最叫人害怕的地方,除了皮膚長水泡看起來很嚇人之外,最恐怖的地方是,皮蛇會感染到神經,所以很痛!

在皮膚還沒發疹子之前,其實就會痛了,有的人是表現感覺異常,意思就是說,明明是輕輕的碰觸或搔癢,感覺起來卻像是針在刺、或是麻麻的感覺,之後幾天,皮膚才會出現紅色突起的疹子,同時開始出現神經痛;神經痛有多痛呢?有的人描述,像是火在燒一樣的灼熱痛,有的人說,像刀子一直刺、一直刮的撕裂痛,幾乎所有的人都會說:這種痛,會讓你半夜痛到醒過來,無法成眠!

皮膚的疹子會在數天之內變成水泡,水泡破掉之後,水泡皮變成乾掉的痂皮,底下的皮膚變成潰瘍,最後痂皮脫落、皮膚癒合。這看的到的病程,大約兩個星期。

皮蛇的恐怖,不在看的到的皮疹;看不到的神經傷害,才是皮蛇叫人聞之色變的原因。

除了痛之外,當皮蛇發在臉上,特別是長到了額頭靠近眼睛的地方,也就是三岔神經的眼分支,可能會造成皰疹性角膜炎、甚至引起視神經發炎,進而導致失明;長在顏面神經時,可能會造成半邊顏面神經麻痺;長在聽神經時,會造成耳鳴、眩暈、嘔吐、甚至聽力喪失;長在靠近會陰的部分,也會因為神經損傷,讓病人解尿困難、解便疼痛,造成想尿尿不出來,以為要大便,卻老是大不乾淨的情形。




超過六十歲的患者,容易罹患皰疹後神經痛



問:聽到這麼多恐怖的症狀,真的讓人不寒而慄,不過您舉的例子,是發在特殊部位才要小心,那不是發在特殊部位的人,是不是就不用擔心這些後遺症了呢?

答:嘿嘿嘿!(挑起眉毛,冷笑中)如果只是少數人才會有的後遺症,怎麼會讓這麼多人害怕呢?

超過六十歲的人,得了帶狀皰疹,其中百分之四十的人,會有皰疹後神經痛(Postherpetic neuralgia),這種痛,不是痛一天兩天就好,也不是皮膚的疹子消失就會好,這種痛,會延續至少三個月,甚至長達一兩年。

你可以想像一下這種感覺:身體有一部分,一直像火在燒、刀在刺,外觀看起來好好的,卻一直痛、每天痛,持續三個月之久。這種痛,會對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,所以皮蛇叫人害怕的地方,我想是起因在這裡。


問:像火在燒、像刀在刺,天啊!這這這,有藥可以醫嗎?(小編不假思索就這樣問,絲毫不知道,這個問題,觸動了大哥不願多談的傷心往事。)

答:(突然間沉默了起來,隔了彷彿有一世紀之久的一分鐘之後,終於幽幽地開口)有!

自從皰疹的特效藥Acyclovir、Famciclovir,、Valacyclovir發明之後,帶狀皰疹的病程就有效的縮短了,我的大哥地位,也開始動搖。

如果能在發疹三天內投以抗病毒藥物,可以縮短皰疹後神經痛的病程,同時也會減低神經痛的嚴重度;有人試著靜脈注射抗病毒藥物兩週,之後合併口服抗病毒藥物一個月,發現能夠讓一半的患者,改善皰疹後神經痛。

目前認為,皰疹後神經痛的原因,是程度較輕的神經結發炎(Ganglionitis),有很多緩解神經痛的藥物像是鴉片類止痛藥、神經抑制藥(Gabapentin)、抗憂鬱藥物(Tricyclic anti-depressant)、止痛貼片(Lidocaine patch),都是可以控制神經痛的治療選擇。


疫苗問世,讓帶狀皰疹流下英雄淚



問:雖然有治療用藥,不過如果能防範於未然,其實是最有效的方法,請問,目前醫學上,有沒有可以預防帶狀皰疹的研究呢?

答:唉!~(長長的嘆了一口氣)何止研究,超過六十歲的美國老人,都建議全面施打了!

2005年,就已經研發了帶狀皰疹疫苗,研究人員針對年滿60歲以上,免疫力正常的人,大規模施打後,發現有打過疫苗的人,得到帶狀皰疹的機率,是沒打過疫苗的人的一半;換句話說,打了帶狀皰疹疫苗,可以降低帶狀皰疹的發生。

此外,如果打了疫苗的人,還是得了帶狀皰疹,研究發現,他們併發皰疹後神經痛的比例,也大大的下降了,比起沒打過疫苗的人,大約可以下降百分之66的發生率。

所以從2006年開始,美國的食品衛生管理局,也就是大名鼎鼎的FBI,不不不,是FDA,核准了帶狀皰疹疫苗的預防效果,建議使用在年滿六十歲的人身上。

自從有了帶狀皰疹的疫苗之後,我就不配當大哥了!(只見帶狀皰疹眼角泛著淚光,別過臉去,拭淚還是累?)


問:(看到大哥流下英雄淚,小編拿了一張面紙的手,停格在半空中,不知道該給他,還是該假裝不知道的繼續問下去,情急之下,只好胡亂接話)您快別這麼說!剛剛說,可以給超過六十歲以上的人打,那六十歲以下的人就不用打了嗎?

答:六十歲以上,得到帶狀皰疹的機率比較高,大約一百個人就有一人會得到;七十歲以上更高,大約十個人就會有一人得到;還有一份研究說,超過八十五歲,兩個人就有一個人會得到帶狀皰疹。

雖然FDA是准許使用在五十歲以上的人,但是考慮到發生率、經濟成本,目前還是建議六十歲以上的人施打。

我不做大哥很多年了啦!我已經看開了!如果這些藥物、疫苗上市,能夠減輕人類的病痛,也算是功德一件啊!

(編按:大哥不愧是見過世面的,雖然落下了英雄淚,講話還是有條有理、不疾不徐;此時已經看不見剛剛垂喪的表情,反而嘴角隱約帶著一抹微笑。)


打疫苗不代表就不會得皮蛇,只能降低發生的比率



問:(小編點頭如搗蒜,繼續問下去)剛剛提到,帶狀皰疹疫苗可以降低發生帶狀皰疹的機率,大約一半左右,那表示,有另一半的人,就算打了疫苗,還是會長皮蛇,是嗎?

答:(此時帶狀皰疹又露出了久違了笑容)沒錯!施打了帶狀皰疹疫苗,並不保證一定不會長皮蛇。

目前帶狀皰疹疫苗需要自費,好像不便宜,需要好幾張小朋友。雖然打疫苗,只能降低一半得病的風險,然而疫苗的另一個好處是,假如打了疫苗,還是長了皮蛇,那併發皰疹後神經痛的比例,可以下降到約七成左右;最近也有大規模的統計分析,打過疫苗後,可以降低眼睛的併發症。


問:(小編決定挑戰大哥的底線,白目到底的問一下)最後一個問題,請問您,假如您的親戚朋友問您,需不需要接種帶狀皰疹疫苗,請問您會如何建議?

答:(小編感覺快被眼神殺死了)咳咳咳咳.......(拿起桌上的水喝了一口,清了一下喉嚨,拖延了大約有兩分四十三秒之久)

由於我看過很多罹患皰疹後神經痛的患者,站在預防醫學的立場,如果家中經濟情況許可,超過六十歲的長輩,還是建議施打疫苗;雖然目前疫苗的保護力無法達到百分之百,不過考量到疾病的疼痛、對日常生活的影響,我還是會建議施打帶狀皰疹疫苗。

不過有一點要提醒大家,帶狀皰疹疫苗合適的施打對象是:免疫力正常,曾經感染過水痘、或是施打過水痘疫苗,年滿六十歲以上。

所謂的免疫力正常,是指沒有正在接受化療、沒有罹患淋巴癌、血癌、沒有正在服用免疫抑制劑、沒有感染到愛滋病、沒有接受骨髓移植的人;而有慢性疾病,像是糖尿病、高血壓、心血管疾病等等,這些人是可以接種疫苗的。(完)


後記



嘗試用雜誌專訪的角度,讓大家了解帶狀皰疹的併發症及可行的治療,還有目前已經可得的疫苗,雖然筆者一人分飾兩角,感覺腦細胞死了不少,不過用嶄新的觀點寫疾病衛教,還滿過癮的!

24小時網路掛號由此去



游懿聖醫師看診時間由此去



參考文獻


1. Herpes Zoster Vaccine in Older Adults and the Risk of Subsequent Herpes Zoster Disease. JAMA 305 (2): 160-166, 2011.

2. Zoster Vaccine: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. Vaccine 51(15): 197-213, 2010.

3. Persistence of the Efficacy of Zoster Vaccine in the Shingles Prevention Study and the Short-Term Persistence Substudy. Clin Infect Dis 55(10): 1320-1328, 2012.

4. Varicella Zoster Virus Infection: Clinical Features, 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Disease, and Latency. Meurol Clin 26(3): 675-viii, 2008.

5. A Vaccine to Prevent Herpes Zoster 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 in Older Adults. N Engl J Med 352(22): 2271-2284, 2005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