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7年4月19日 星期三

異膚治療的神兵利器





上兩期跟大家介紹了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因、照護重點,以及日常生活需要注意的眉眉角角,今天,我們來看一下,對付異位性皮膚炎,西醫擁有甚麼神兵利器。

在介紹軍備武器之前,要先叮嚀大家,不論歷經哪一種治療,都一定要做到的,就是:勤擦保濕劑!勤擦保濕劑!勤擦保濕劑!因為很重要,所以要打三遍!

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,是會隨著疾病嚴重的程度、患者年齡、同時合併的症狀,而有所不同;醫師也會依照每個患者病程的變化,時時調整治療選項;本文所提出的台灣治療共識,是台灣皮膚科醫師根據國外治療索引,參考台灣臨床經驗以及病人反應,所研擬出來的治療大綱,真正的實施細節,還是要請您與您的醫師,一起討論,相互配合,才能達到最佳治療結果。

既然是介紹軍備武力,就需要依照軍種特性做分類區隔;在此,把有效的治療,大致依照投藥方法,區分為陸、海、空三種類別。


陸軍:外用類固醇、外用免疫調節劑、外用抗生素


打仗的時候,如果沒有陸軍實質佔領,並不能算真正拿下這個城池;外用藥膏,患者可以直接塗抹在患部,算是最直接的治療方法,針對異位性皮膚炎有效的外用藥,一律歸在陸軍。依據成分不同,分為外用類固醇、外用免疫調節劑(Calcineurin Inhibitor)、以及外用抗生素三種。


外用類固醇:快速有效、選擇多樣、價格親民、一線首選


外用類固醇具有抗發炎、抑制免疫、以及血管收縮的功效,目前是異位性皮膚炎的第一線治療。外用類固醇依照強弱、濃度、以及製劑,有十幾種藥品,皮膚科醫師會依照患者的年齡、疾病嚴重的程度、皮疹的部位、有無合併滲出液、有無合併感染等等考量,選用最適合的外用類固醇;由於外用類固醇使用歷史悠久,藥品來源多元,因此價格低,不論對醫師、對患者、對保險體系而言,都是好事。

使用外用類固醇,可以讓皮疹快速緩解,然而,卻無法預防異膚不再發作,所以使用外用類固醇最重要的地方在於:知道何時需要停藥。千萬不能把藥膏當成保養品一樣,天天擦不中斷;或是一看到皮膚紅,就立刻想用藥壓制。

何時可以擦藥:看起來紅紅紅的、摸起來粗粗的,才適合用藥;先擦藥、再擦保濕劑;同一個部位,如果連續擦藥一週後,皮疹仍未改善,請回診找醫師評估。


外用免疫調節劑:兩歲以上、敏感部位、減少固醇、預防復發


外用免疫調節劑,目前有兩種成分:Tacrolimus,Pimecrolimus,都是藉由抑制免疫細胞(T細胞)來達到抗發炎的效果。使用上的成效,Tacrolimus約略等於中效的類固醇。

外用免疫調節劑的最大優勢,在於它沒有外用類固醇常見的副作用,當患者有大面積的異位性皮膚炎,或是在一些皮膚敏感、皮膚薄的部位,像是顏面、眼皮、會陰有皮疹時,醫師為了避免外用類固醇副作用產生,會傾向選擇使用外用免疫調節劑。

然而,外用免疫調節劑是最近十年來的新藥,在缺乏長時間使用的數據下,目前只建議使用於兩歲以上的孩童。

外用免疫調節劑的另一項優點,是預防復發。當皮疹消失了,皮膚復原了,維持一週兩次使用外用免疫調節劑,能夠有效延緩下次復發;也有研究發現,當皮膚剛剛開始出現發炎時,先使用外用免疫調節劑,能夠減少大發作的次數,進而減少外用類固醇的使用量。

當然,沒有藥物是完全沒有副作用的,外用免疫調節劑,最具爭議的一點,就在於它的黑盒子警訊。2005年,美國的食品藥物管理局(FDA)根據幾個病例報告,認為在缺乏長時間使用後的資料下,外用免疫調節劑有可能會產生淋巴癌或皮膚惡性腫瘤的疑慮,這點也確實嚇壞了皮膚科醫師,好不容易研發出一個新的外用藥,能夠治療異位性皮膚炎,又沒有外用類固醇的副作用,結果卻頒布另一個更嚴重的警訊,這該如何是好呢?

面對爭議,最經得起考驗的方法,並不是開記者會去爭論誰對誰錯,而是開始做更多的大規模研究、做更多的追蹤與統計,用科學的方法,來釐清爭議,讓事實說話。所幸,在後續的研究當中,並沒有發現任何證據,證實使用外用免疫調節劑,會增加惡性腫瘤的發生。


外用抗生素:葡萄球菌、異膚易感、感染才用、對症下藥


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,因為皮膚屏障缺失,容易合併皮膚的感染,像是葡萄球菌、鏈球菌、皰疹病毒、人類乳突病毒等等;這其中,又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感染,最為常見。

大人通常可以自己察覺,這次的皮疹不同於以往,會自行求診;面對小寶寶,當爸爸媽媽的如何發現這次的皮疹是感染呢?

皮膚細菌感染有特殊的表現,像是組織液一直流、形成乾掉的黃色透明痂皮;或是局部特別疼痛,在毛囊深處腫一顆膿胞等等。面對還不會講中文的寶寶,照顧者可以輕壓皮疹處、或是用生理食鹽水沾濕的棉棒輕輕擦拭病灶處,看看寶寶會不會反射性的縮回肢體、或是露出厭惡的表情;如果有的話,表示這次的皮疹,很可能合併了細菌感染。

除了細菌感染,其他的病毒感染、黴菌感染也都各自有特殊的臨床樣貌,只要每天觀察孩子的皮膚,照顧者不難發現不尋常的地方,一旦覺得,這次的皮疹不尋常,就應該請住家附近的皮膚科醫師診治。

面對感染,最重要的是第一時間得到確診與治療,侷限在皮膚的感染,通常吃口服抗生素、擦外用抗生素,一週內就可以痊癒;最讓人擔心的是,一拖再拖,延誤了治療的時機,讓細菌趁機坐大,一旦進展為全身性的感染,就有可能有生命危險,請萬萬不要輕忽。
 


海軍:口服抗組織胺、口服類固醇、口服免疫抑制劑



現在來看看口服藥物,口服藥物,經腸胃道吸收後,經由血液,把藥物帶到標的組織,產生療效,由於藥氣是走水路的,我把它們歸類為海軍。


口服抗組織胺:止癢為主、療效有限、取其嗜睡、一夜好眠


口服抗組織胺,在異位性皮膚炎治療的角色比較不吃重,大多是用在合併有蕁麻疹,或是一整個皮疹大爆發時的輔助治療;抗組織胺最明顯的效果是:止癢,然而,有研究顯示,異位性皮膚炎的癢,其實是一連串免疫反應造成的,這種癢,抗組織胺的幫忙有限。

然而,天生我材必有用,抗組織胺最為人詬病的副作用:嗜睡,卻讓它在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上,發揮作用。

異膚的患者,常常會在半夜不由自主的抓癢,一覺起來,才發現床單上血跡斑斑,所以睡前給予抗組織胺,因為它嗜睡的副作用,加上止癢的部分效果,確實能讓異膚的患者,特別是小寶寶,減少半夜癢醒的次數。因此抗組織胺,對有睡眠困擾的患者而言,不失為一個安全的治療選項。


口服類固醇:急性爆發、短期使用、七天之內、見好就收


口服類固醇,目前是異位性皮膚炎急性發作時,最常使用的全身性藥物。由於口服類固醇療效快速,可以在短短幾天內,讓急性發作的異位性皮膚炎獲得控制,因此在急性大發作時,短暫的使用口服類固醇,仍是目前治療的共識。

口服類固醇不建議長期使用在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,因為它在長期使用下,容易產生"類固醇反彈"現象,也就是停藥後,症狀會變得比之前更嚴重;所以即使在嚴重的患者身上,也不建議長期口服類固醇。

對於口服類固醇,台灣目前的治療共識,認為三天至七天的口服類固醇,搭配外用藥物或其他系統性治療,可以讓症狀快速緩解,又不至於有長期使用的副作用。


口服免疫抑制劑:抑制發炎、神乎其技、副作用多、小心監控


口服免疫抑制劑,包含環孢菌素(Cyclosporin)、葉酸拮抗劑(Methotrexate)、硫唑嘌呤(Azathioprine),都是藉由抑制免疫細胞的生長、表現,來達到控制異位性皮膚炎的效果;目前免疫抑制劑使用的大宗,是用在自體免疫疾病、器官移植、以及癌症。

大牌出場,通告費總是比較高一些,所以這些神效的藥物,需要監控的指數也比較多,包括抽血、量血壓、驗肝腎功能等等。目前治療的共識是:當照光治療以及外用藥物無效、患者無法停用口服類固醇、對其他治療無效或是禁忌時,才會考慮使用口服的免疫抑制劑。

也因為副作用多,目前都建議使用有效的最低劑量,來減少副作用的發生。




空軍:照光治療、生物製劑



介紹完了外用的以及口服的,異位性皮膚炎還有一類治療的利器,叫做照光治療;照光機環繞身體,光束從四面八方射向全身,這不就是空軍的概念嗎?最近幾年火紅的生物製劑,大多經由皮下注射來達到效果,皮下注射就像是空投彈藥一樣,於是也歸類為空軍。


照光治療:歷史悠久、療效明確、急性慢性、皆可治療


皮膚科有一種很神奇的機器,叫做照光機,曾有患者戲稱它為"時光機";照光機是個僅容一個人站立的空艙,艙體四周都滿布著燈管,當治療開始,機器發出綠色螢光,全身都沐浴在螢光之中,彷彿科幻片中的時光機,準備將人運送到另一個時空;數分鐘後,治療結束,光線滅掉,把艙門推開,歡迎回到人間。

照光治療在皮膚病上的運用,可以回溯到十九世紀,不只對異位性皮膚炎,對乾癬、白斑、尿毒搔癢症、慢性濕疹、汗皰疹、多型性光皮疹,都有明確的治療效果;近幾年來,由於感光劑的發明,衍生出照光動力治療,讓照光治療的運用更為廣泛。

異位性皮膚炎有效的照光治療,大致可區分為UVA1及短波UVB兩種,照光治療可以達到急性期治療、慢性期維持的功效。急性期照光治療需要一週一到三次,連續四週到六周左右的療程,能夠減輕發炎、緩和病灶;慢性期維持大約一週一次,可以當成維持療法,延緩下次急性發作。

照光治療,在皮膚科醫師的監控下,沒有短期明顯的副作用,它的安全性很高,是連孕婦都能接受的治療,照光的治療效果明確,目前台灣的治療共識是:第一線治療無效時的第二線首選治療。


生物製劑:瞄準目標、拮抗發炎、異膚治療、展現曙光 


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原因,可以參考這篇文章:我的異位性皮膚炎,會好嗎?

引起皮疹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,就是免疫反應,針對免疫反應的治療,像是口服類固醇、口服免疫抑制劑,治療效果都非常好;然而這類的口服藥物,因為無法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特有的免疫標的做阻斷,只能廣泛抑制大部分的免疫細胞,副作用也因此比較多。

治療癌症的化療藥物,就像實施焦土政策一樣,抑制了所有良性與惡性的細胞再生,所以治療癌症的同時,也引起種種副作用,近幾年來研發出了標靶治療,針對癌症細胞特有的受器做拮抗,藉此達到降低副作用,同時又有效殺死癌症細胞的效果;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,也因為類似的理念,開始有了劃時代的突破。

異位性皮膚炎,在發炎的過程中,會釋放出各種免疫調節物質,科學家們針對這些免疫調節物質,設計出拮抗它們的藥物,讓這些免疫調節物質,無法再引發下一步驟的發炎反應,這些新型藥物,統稱為生物製劑。

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的生物製劑,已經進入臨床測試的藥物有很多個,它們有的人體試驗無效、有的效果差異很大、有的因為副作用太大,不再進行人體測試;在它們之中,有一位同學的表現特別搶眼,它的名字是:Dupilumab;有五個第三期的臨床試驗,都顯示Dupilumab可以快速控制症狀、減輕癢感,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,相較於使用安慰劑的對照組而言,使用Dupilumab的受試者,並沒有產生嚴重的副作用。

Dupilumab在人體試驗上的亮眼表現,確實讓皮膚科醫師眼睛為之一亮,最近幾篇文獻報告,也都對它抱持著十分樂觀的態度,生物製劑到目前為止,確實對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,帶來一線曙光。

就在兩個星期前,也就是2017年三月底,美國的食品藥物管理局,已經核准Dupilumab使用在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,這對為數眾多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而言,是一大福音;期待在不久的將來,台灣的異膚患者,也能使用到這些新型治療。




24小時網路掛號由此去


延伸閱讀

我的異位性皮膚炎,會好嗎 ?
異位性皮膚炎的趨吉避凶
濕敷療法並不難,請你跟我這樣做
紫外光的秘密

游懿聖醫師看診時間由此去


參考文獻

1.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 in Children and Adults: European Academy of Allergolo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/American Academy of allergy, Asthma and Immunology/PRACTALL Consensus Report. Allergy 61:969-987, 2006.

2. Biological Treatments in Atopic Dermatitis. J. Clin. Med. 4:593-613, 2015.

3. Taiwanese Dermatololgical Association Consensu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. Dermatologica Sinica 33: 220-230, 2015.

4. Dupilumab, A Monoclonal Antibody for Atopic Dermatitis: A Review of Current Literature. Skin therapy letter 21:1-4, 2016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