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

我能給你的,最好的東西





前些日子,朋友推薦我一本書,是一位臨床學術兼具,德高望重的醫界女前輩的自傳。書裡提到,三十年前,前輩曾帶著孩子旅居美國三年,那時的時代背景,有著攸關國家外交、經濟的多重考量,最後前輩把孩子留在美國,自己和先生回台灣打拼。

孩子赴美期間,學期結束要搬家、申請大學、考駕照,當媽媽的都是坐飛機直奔美國,一下飛機就租車一路開去處理孩子的事宜,就這樣度過十幾年孩子的求學生涯,終於,孩子都如願考上好大學,也順利取得學位,找到人生的伴侶。

前輩在書中,坦誠面對人生中的波動、轉折,當然不全是美好的故事;其中,最讓我有所感觸的一段話,是這樣的:

兒子找到人生的伴侶,準備在一個城市定居下來,當媽媽的正在欣喜這幾年來的分隔兩地、奔波往返,終於換來孩子看似穩定順遂的人生,於是媽媽心理盤算著,要在兒子家附近,也買棟房子,偶爾就飛來看看孩子,重修天倫之樂;然而,書中提到的結局是,媽媽一個人坐在附近的公園裡,回想剛剛兒子跟她的對話,她只淡淡的說了一句話:

[看來,我好像是失去了一個孩子!]

這句話,看似雲淡風輕,但是卻字字重如鉛錘,打在身為母親的我的心裡。



看不到希望的環境


不曉得從甚麼時候開始,我已經不再看台灣的新聞了。

不清楚從哪一次選舉以後,我已經不再到場任何一位候選人的造勢活動了。

不明白為什麼這幾年,面對自己的工作、面對孩子的學業,都有很深很深的無力感。

身邊不乏朋友,為了孩子的未來積極規劃:上外籍小學、準備國外升學、甚至一家分隔兩地,台獨一人賺錢,美獨一人顧小孩。

幾年前的我,完全無法理解,為什麼會有人想把孩子,一個人送去好遠好遠的國外,只為了讓他們接受國外的教育;幾年前的我,不願意認同,為什麼會有人想買一本外國的護照,假裝孩子是外國人,只為了取得外籍學校的入學許可。

但是這幾年來,我不但完全理解,我甚至開始在心裡,作類似的盤算。

不是國外的月亮比較圓,而是我在台灣的正統體制下,找尋不到適合我孩子的出口;不是害怕政治上的不確定,而是我在眼前更迭的執政當局中,描繪不出恢弘的遠景;不是國外的醫療比較進步、新資待遇比較高,而是我處在這個世代之中,張開眼睛一看,發現自己身處懸崖,腳下土石鬆動,而後路已斷。

簡單的說,舉目所及,醫療、教育、政治,我都看不到希望;不只一次,我在考慮用腳投票的可行性。

一直到看完這本前輩的書,一語驚醒夢中人。


孩子,我能給你的最好的東西


我能給我的孩子甚麼呢?我希望我的孩子,成為甚麼樣的一個人呢?除了一個妻子、女兒、媽媽、醫師的身分外,我又是誰呢?

這些很深的問題,一個一個的全都浮出來。

還記得幾年前,我的回答是這樣的:我希望我的孩子,成為一個正直、懂得愛別人,也被愛圍繞的人。

正直,才能確保自己,在正確的方向前進,走得再慢,也會到達目標;而這世界上,最難的給予,是愛;最珍貴的得到,也是愛。

那我又該如何朝著這個目標前進,培養孩子成為我希望他長成的樣子呢?

是送他去一流的學校,學得十八般武藝,然後進入人人稱羨的跨國公司工作,在他遞出名片的那一刻,深深覺得安慰嗎?

是帶他去拜師學藝、四處征戰,累積各式獎牌獎杯,一字排開擺在客廳光耀門楣嗎?

還是開始要他自修各種先修課程,反覆練習到滾瓜爛熟,不能輸在起跑點,更不能輸在期末考呢?

我想做的,都不是這些。

我能給我的孩子,最好的東西,就是我自己。


老鼠的兒子會打洞


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,能延續自己這一輩子的努力,不能更好,起碼不要更差;雖然聽起來很世俗,但是身為聯考洗禮後,階級流動的這個世代,我也一直在找尋,有甚麼方法,能夠讓我的孩子,在獨立之後,還能維持住原生家庭的生活水平。

我想,答案不是金錢、不是魔鬼訓練、不是反覆練習。

我最希望孩子能擁有並且認同的,就是我的人生觀,我的核心價值。這些抽象的東西,很難一天一章的循序晉級;這些有時候說不出理由的傾向,只有在一次一次面對實境挑戰時,才能真正潛移默化。

聽著孩子天真的描述,今天在學校裡遇到甚麼開心的事,碰到甚麼令人沮喪的局面;在跟他們分享的同時,我的心裡覺得無比踏實。

我的孩子啊!媽媽我,沒能給你好幾個零的銀行存款,沒有機會把你變成另一個國家的國民,但是媽媽我,有件事很有信心,能夠做得很好:專心陪你長大!

雖然現在的社會,常常讓人搖頭嘆息;雖然媽媽的工作,常常消磨我的志氣、考驗我的初衷;雖然眼前的教育體系,讓我們舉棋不定、看不到方向;但是,媽媽想通了,國家社會的走向,從來不是我們能決定的,但是有件事,是我可以做好做滿的:

跟在我身邊,看我怎麼選擇、看我怎麼做事,當有一天,你面臨類似的挑戰時,你會毫不遲疑的,知道媽媽我,會做出甚麼反應。

我想這就是,老天讓我們成為母子的用意,我想這就是,身為媽媽,所能給你的,最好的東西。

前些日子看過一本書(發現孩子的亮點),裡面有句話是這樣寫的:教養,從來就不是技術問題,而是人生觀的問題。當時點頭如搗蒜,現在更覺得回味無窮,分享給我所有的朋友們!